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正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17年05月03日 21:26  点击:[]

1. 专业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受理专业。199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5年在河南省内本科一批招生,2009年获河南科技大学特色专业、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11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和2018年分别获第八批和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9年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评估中排名第三,2019年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受理,2020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通信工程系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有河南省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和校级通信技术教学团队,建有3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已成为中原地区电子信息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30年来,本专业为国家和地方累计培养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2813名,为河南省企事业单位提供电子信息技术培训40000余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已有80多位毕业生成长为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其中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担任硕导/博导的教授/副教授10人,规模企业总经理5人,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总工程师3人。

2.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贯注重高素质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已形成一支素质高,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态势优良、创新理念丰富、教育事业忠诚度高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实验师18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56%;具有博士学位19人,占59%;具有硕士学位12人,学士1人;具有博士后经历5人,占16%;具有海外经历教师6人,占19%;全部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人。专职教师队伍学缘广泛,涉及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211等重点大学。能够在教学中表现出多元的教学理念,活跃的教学思想和不断进取的教学意识。

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河南省特聘教授各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中原千人计划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5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河南省青年托举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张钹教授现为我校共享院士,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工作。

近三年来,本专业共有4名教师获副教授任职资格,3人获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3人获省级青年骨干教师;51人次参加师资能力培训,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 教学建设基础牢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经多年不懈努力,已建成一系列学科平台、学位点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人才培养平台齐整

现拥有1个校级特色本科专业;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和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培养和招生资格;信息与通信工程是河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河南省移动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智能技术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航空制导武器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共建)等5个省部级研究基地;洛阳市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洛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信息产业孵化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军工研究所等校级实验室。

(2)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本专业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优化整合。为此,通信工程系和信息工程学院不断加大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力度,通过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经费、校级实验室专项建设基金和学院自筹等多种渠道,向专业实验室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实现了实验环境的现代化改造、实验设备的全面更新。

 目前,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设有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DSP、微机原理与单片机系统、移动通信、软交换、嵌入式系统、嵌入式实训中心等13个实验室和1个实践与创新实验室。各个实验室备有通信原理试验台、信号与系统试验箱、高频电子线路试验箱及试验台、单片机试验箱、嵌入式试验箱、DSP试验箱、FPGA试验箱、移动通信原理试验箱、软交换终端及中继、示波器、信号源、分析仪及各种相关仪器仪表等开展各种实践教学的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数量能够保证两个班同时进行课程实验。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实验设备1000多台(),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实验室除承担了全校电子信息方向实验教学任务,同时也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与创新、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实践活动的教学基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80%以上,实验开出率100%,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实训实习基地不断拓展

本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了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与郑州信盈达电子有限公司、巨龙通信设备集团、许继电气、河南思达高科技集团和洛阳牡丹通信等20多个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开展了以订制培训、企业实训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育,构建了以校内教育为基础、校外实践教育为拓展的实践教育体系。其中,郑州信盈达电子有限公司入选2020年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名单。通过实训实习,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目标驱动,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4)图书与网络电子资源丰富

 学校图书馆现拥有SCIEICPCIWileySpringer、超星、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多种数字化电子资源数据库,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本专业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课程教学网站,覆盖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的全部核心课程,涉及可视化在线教学、电子考核和互动交流和学习等多个教学环节,实现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本专业重视图书资料的积累与管理,用于购置图书影像资源的经费逐年提高,建有专门的图书资料阅览室(300 m2),及时采购与本专业学科紧密相关的最新科技图书,作为学校图书馆的有益补充。现有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余册,电子图书馆若干,各种专业学术期刊杂志270余种,能够满足师生教学科研日益增长的需要。

4. 专业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成果显著。2020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申请受理(自评报告得到肯定,有望2021年进校考察),在28个高校参加的2018年河南省第二批专业评估中综合排名第三;通信工程系2019年获河南省合格基层教学组织,2020年获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批3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9个省部级教研实践平台、1个河南省大学生新工科创新创业基地;15门专业课程开展了以雨课堂等辅助的混合式教改和资源建设;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教材(专著)20部;发表教改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级、校级教学改革课题4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5项。

学生社会担当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训练计划项目4项、省级3项、校级23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和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60余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通过回访,85%以上学生毕业三年后成为单位骨干。

5. 产学研结合特色明显

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确定河南省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洛阳市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为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本专业始终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主战场,在保障国防事业发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6项,总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9项,军工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教育厅科研成果奖5项,洛阳市科技进步奖18项,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60余篇。产学研中,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做”有机融为一体,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问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智能车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近四年来共有115名学生分别考取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双一流高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

(1) 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从2002年开始,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重新定位,每年安排本科学生与该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暑期交流,结合专业的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和工程项目,使学生逐步理解科研和工程的概念、实施方案的选择原则等。同时使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增强团体协作精神,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对所学专业有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学习的动力。解决了低年级本科生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概念的问题,使学生尽早了解本学科的工程特点,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对专业的热爱。

(2) 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技能。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充分利用学科实验室的环境,构建了一系列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演示型、设计型、综合型和验证型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加深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工程理论与概念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积极完善实验室教学条件。近年来累计投入近1000余万元科研经费用于购置、改造实验教学设备,使得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的实验设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验手段、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条件大幅改善。

(4)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伙伴等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批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在基地的实习,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构成的设计和开发流程、产品质量保证、系统操作以及维护方面都有了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工程视野。解决了学生实习难、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流程、操作及维护等方面知识匮乏的问题。

(5) 实验室积极向本科生开放,实施工程实践项目。对学有余力的高年级本科生,指导他们开展工程实践项目,并给予相应学分,培养本科生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间,他们的独立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水平等在我们所设置的“实践小社会”中得到了全方位地充分地发挥和展现。

(6) 科研项目助力教学发展。通信工程系全体教师近五年内主持科研项目全部为本科优秀学生开放,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转化,开出了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项目,增加实践机会,积累实践经验。

6.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立足中原、融入区域、面向全国,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具有科学与人文精神、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审美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通信网络和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相关产业领域胜任电子和通信网络信息系统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集成测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具备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5个目标。

(1) 工程能力:理解和把握电子信息、通信网络和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具备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技术难点和关键环节的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类产品设计开发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规范。

(2) 创新能力:能针对电子信息、通信网络和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相关领域的信息系统设计问题提出独立的技术见解,能够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方法和工艺,具有跟踪前沿技术的发展,能恰当导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展设计、开发、检测和应用创新。

(3) 社会素养和担当: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社会素养,理解并自觉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和行业基本公约,在开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能全面考虑技术、经济、财政、环境、社会、审美及其他相关因素,主动实施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控制,自觉履行有关环境、健康、安全等社会责任。

(4) 团队合作及领导力:具备在多文化多学科团队中主动承担责任、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能力,能够进行项目实施方案论证、计划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5) 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具有强健体魄和坚韧意志力、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吃苦耐劳品质,能够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把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特点,理解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水平,始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