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方案 >> 正文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年03月17日 12:54  点击:[]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信息与通信工(0810)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本学科培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掌握本学科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掌握相关的专业研究方法和手段,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技术工作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运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资料、撰写论文和对外会话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能力

4.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理素质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设计、开发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

本学科始建于1996年,2011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重点学科(目前为第九批)学科有中组部千人计划、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校特聘教授、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等10人;河南省移动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检测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院士工作站、航空制导武器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本学科在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的办学理念,结合地方社会建设需求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与科研机构、地方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科学合作和联合培养,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建设和国家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本学科包括以下研究方向:(1) 通信与信息系统;(2) 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学科的特色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移动通信与MIMO信号处理:

围绕第五代移动通信高速传输技术和物理层安全等问题,主要研究3GPP/LTE/IEEE 802.11等架构下的超宽带高速传输和毫米波MIMO阵列信号处理等技术,培养研究生结合5G等通信系统的主流场景,研究超密集网络、大规模MIMO及全双工模式等新型理论与关键技术;

(2) 异构网络互联及融合:

主要研究基于分布式大规模计算、凸优化、机器学习等专业理论,培养研究生深挖基于异构网络叠加覆盖的干扰消除及信息融合技术,获得不同规则异构网络叠加覆盖的跨层信息互联及融合等;

(3) 多跳物联及大数据分析:

主要研究以多跳物联网络采集到的大数据为依据,通过云计算环境下的服务和资源共享机制,培养研究生对异构网络跨层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利用深度学习等增强大数据分析算法,解决未来大规模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高速传输及共享等关键技术难题;

(4) 物理层安全传输及优化:

主要培养研究生深挖信源、信道低复杂度快速编译码算法、干扰窃听避免的物理层安全传输及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过滤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挖掘及安全;

(5) 多媒体智能通信终端技术:

主要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各种通信和智能设备的开发技术,培养研究生深挖4G/5G通信终端和射频识别等终端技术;

(6) 通信、导航与遥测遥控技术:

主要研究全球卫星定位接收机及其军事应用技术,培养研究生对多空间飞行器之间的无线信息传输和抗干扰通信,抗干扰导航与定位等进行研究。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全日制硕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一般不超过4年。

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组成,原则上在两个学期完成。

1)学位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位课均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开卷),成绩由考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

2)非学位课

非学位课包括普通选修课和能力训练课程。

非学位课为考查课,考核形式可以是课堂笔试、口试、提交课程论文或报告(含总结、综述、心得体会等)。

跨学科、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身份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3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可通过自学或随本科生听课方式学习,须考核并记录成绩,但不计入课程学分。

2学分要求

1)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科研素质培养(必修环节)应修满3学分。

2)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2学分。

3)学位课中,公共必修课应修满7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

4)非学位课中,普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其中专业英语课为必修课(2学分);能力训练课不少于2学分。

课程设置及学分详见课程设置表。

有关课程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5号)文件执行。

五、科研素质培养

科学素质培养为必修环节,包括科研总结能力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总结能力培养环节的考核包括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具体依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河科大研(201519号)相关规定执行。

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等。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应参加校级(地厅级)以上单位或本学科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不少于3次。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其形式是提交参加学术报告的登记表和1篇总结报告。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修满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环节,包括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等环节。

1.论文类型与形式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号)相关规定执行。

2开题与中期考核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河科大研(201519号)相关规定执行

3.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程序包括:预答辩、查重、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各环节工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答辩管理办法》(河科大研[2017]32号)、《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号)及《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河科大研[2017]31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申请与授予

硕士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按有关规定开始学位申请与授予阶段的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学位申请时,需要提供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能够反映其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社会评价材料。社会评价材料除满足《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成果社会评价认定办法》(河科大研[2017]26号)相关要求外,还必须满足《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社会评价规定(试行)》(信工/软件发[2018]12号)的相关要求。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河科大研[2017]31号)等相关规定件执行。达到各项规定要求的,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