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方案 >> 正文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年03月17日 12:49  点击:[]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授权点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理论基础扎实、学术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能胜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不仅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而且富于科技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本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数字控制技术,独立从事控制系统分析、建模、设计、仿真与实验等方面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较早、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之一,是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百人计划和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拥有航空制导武器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共建)、河南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院士工作站、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许继集团、中航空空导弹研究院、中信重工集团等单位联合共建有9个研究生培养基地。1978年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20人,博导12人,博士学位教师58人,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12人),有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7人,建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混合动力汽车动态协调控制与优化河南省高校创新科技团队,有控制技术、信息技术2个省级教学团队。

本学科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主要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与综合理论、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检测、控制与管理)、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鲁棒控制与非线性控制,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知识和能力。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主要研究智能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虚拟仪器与软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仪表、无接触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基于Internet 远程测控技术、过程控制与应用、机器人智能控制。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掌握先进传感与检测技术、新型执行机构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仪表及控制器、测控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等相关知识和能力。

3.系统工程

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复杂网络化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系统、制造系统等)、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系统、大数据建模与分析、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先进制造中的关键系统集成理论与技术等。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集成,系统预测、决策、仿真与性能评估,网络信息技术、火控与指控系统技术,复杂系统信息处理、控制与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和能力。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主要研究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网络媒体计算与可视化技术、计算视频与可伸缩编码、自适应信号处理。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家系统与智能决策、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等相关知识和能力。

5.导航制导与控制

主要研究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信息融合与目标信息处理、不确定性推理与推断、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仿真等。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惯性定位导航技术,组合导航及智能导航技术,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惯性器件及系统测试技术,火力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和能力。

以上研究方向将根据今后学科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组成,原则上在两个学期完成。

1)学位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学位课均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开卷),成绩由考试、平时作业和考勤等综合评定。

2)非学位课

非学位课包括普通选修课和能力训练课程。

非学位课为考查课,考核形式可以是课堂笔试、口试、提交课程论文或报告(含总结、综述、心得体会等)。

跨学科、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身份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3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可通过自学或随本科生听课方式学习,须考核并记录成绩,但不计入课程学分。

 

2学分要求

1)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科研素质培养(必修环节)应修满3学分。

2)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2学分。

3)学位课中,公共必修课应修满7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

4)非学位课中,普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其中专业英语课为必修课(2学分);能力训练课不少于2学分。

课程设置及学分详见课程设置表。

有关课程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5号)文件执行。

五、科研素质培养

科学素质培养为必修环节,包括科研总结能力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总结能力培养环节的考核包括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具体依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河科大研(201519号)相关规定执行。

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等。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应参加校级(地厅级)以上单位或本学科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不少于3次。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其形式是提交参加学术报告的登记表和1篇总结报告。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修满培养计划所有课程学分后,即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环节,包括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等环节。

1.论文类型与形式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号)相关规定执行。

2开题与中期考核

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的规定》(河科大研(201518号)、《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河科大研(201519号)相关规定执行

3.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程序包括:预答辩、查重、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各环节工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答辩管理办法》(河科大研[2017]32号)、《河南科技大学学位论文文字重复的处理规定》(河科大研[2017]29号)及《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河科大研[2017]31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申请与授予

硕士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按有关规定开始学位申请与授予阶段的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学位申请时,需要提供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能够反映其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社会评价材料。社会评价材料除满足《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成果社会评价认定办法》(河科大研[2017]26号)相关要求外,还必须满足《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社会评价规定(试行)》(信工/软件发[2018]12号)的相关要求。

其他未尽事宜按照《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河科大研[2017]31号)等相关规定件执行。达到各项规定要求的,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